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民让的词语解释
民让的意思
拼音:mín ràng    注音:ㄇㄧㄣˊ ㄖㄤˋ
使用场景
民让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民群众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为了大局考虑,自觉地退让、让步。它强调了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体现了民主、和谐的社会风尚。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表达一个人在面对矛盾冲突时,能够以大局为重,主动退让的精神。
例句
1. 在这次争议中,双方都没有坚持自己的立场,而是以“民让”为原则,达成了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2. 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具备“民让”的精神,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基本含义
指民众主动让步,退让的精神。
基本解释

民众间相互谦让的精神。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先王制阳礼於百姓,兴民让於九州。”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民让”相关的成语,如“民主”、“民意”等,以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同学之间有矛盾,我主动说了声“对不起”,就是在学习“民让”的精神。2. 初中生:班级里有一次选班长的争议,最后大家都同意了一个妥协方案,体现了“民让”的精神。3. 高中生:在学校的学生会选举中,我们应该以“民让”的态度,尊重每一个同学的选择,共同推选出最合适的候选人。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相传,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杨素的官员,他在任职期间非常注重民生,经常下乡考察民情,了解民众的疾苦。一次,他听说当地的百姓因为水争夺问题而争执不休,导致了社会不稳定。于是,杨素主动赶去解决问题,他耐心地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并最终提出了一个让步方案,使得争议得到了解决。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民众对杨素的行为赞赏有加,并用“民让”来形容他的精神。
记忆技巧
可以将“民让”这个成语与杨素的故事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杨素在解决争议时,以“民让”的精神主动退让,使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词语结构
主谓结构。
详细解释
民让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民”和“让”。其中,“民”指的是民众,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让”表示主动退让、让步。整个成语的含义是指民众在面对困难、争议或纷争时,主动退让、让步的精神。
(0)
诗文中出现“民让”的诗词

杂赋十二首·其十一

民让畔不争桑,和气横流岁自穰。

君看三山百家聚,更无一垄有遗蝗。

(0)
诗词分类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诗人
张旭 曾布 黎士弘 刘仁本 陈洪绶 马致远 李朴 张仲素 高其倬 柳恽 聂夷中 胡安国 翁森 宗楚客 詹敦仁 邢参 韩琮 韩菼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