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食报这个成语多用于警示和劝诫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提醒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不要做坏事,否则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因为自己的过错而遭受到报应。
- 例句
- 1. 做人要讲道德,不要做坏事,否则会招来食报。2. 小明偷了同学的铅笔,结果铅笔丢了,这就是食报。
- 基本含义
- 指因为做了坏事而遭受到应有的惩罚或报应。
- 基本解释
受报答或受报应。《明史·徐达常遇春传赞》:“顾 中山 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 开平 天不假年,子孙亦復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虽后来食报无可证明,天道昭昭,谅必无倖免之理也。” 王毓岱 《示和甫》诗:“食报有达人,饱閲八千卷。”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道德、行为和报应相关的成语,如“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告诉我,做坏事会有食报。2. 初中生:我们应该要遵守学校的规定,不然会招来食报。3. 高中生:我认识一个人,他曾经欺负过别人,结果最后自己也受到了食报。
- 故事起源
- 食报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相传,有一位叫做韩子的人,他因为偷了别人的食物,而在吃的时候被雷劈死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坏事会有相应的报应,是一种道德的警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食报”的发音相似的其他词语或音乐进行联想记忆。例如,可以联想到“食品报告”或者“食堂报名”,以增加记忆的效果。
- 词语结构
- 食报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声成语。其中,“食”是第三声,“报”是第四声。
- 详细解释
- 食报是由“食”和“报”两个词组成的成语。“食”指吃,表示行为;“报”指报应,表示结果。食报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因为自己做了坏事而遭受到应有的惩罚或报应。这个成语强调了因果关系,认为人们的行为会有相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