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重要的职位、责任、事物等。可以用来形容某个职位或任务的重要性,也可以用来强调某个人的重要性和地位。
- 例句
- 1. 他被任命为公司的总经理,肩负着鼎俎之重。2. 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公司的发展,可谓是一项鼎俎之责。
- 基本含义
- 指古代宴会上用来盛放祭品的大鼎和餐具,借指重要的职位或责任。也用来形容重要的事物或重大的责任。
- 基本解释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 郑玄 注:“取於鑊以实鼎,取於鼎以实俎。实鼎曰脀,实俎曰载。”《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籩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
(2).泛称割烹的用具。《韩非子·难言》:“上古有 汤 至圣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圣,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 汤 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唐 杜甫 《冬狩行》:“有鸟名鸜鵒,力不能高飞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必探求珍异,罗於鼎俎之前,竞新其味。”
(3).割烹。《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周书·晋荡公护传》:“有 李安 者,本以鼎俎得宠於 护 ,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 叶适 《治势上》:“虽然,鸟高飞於重云之上,鱼深游於潜渊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忧。”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周朝的历史,了解周文王和他的两个儿子周公旦和周公绪的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学校的鼎俎,负责教育我们。2. 初中生:参加高考是每个学生的鼎俎之重,关系到未来的发展。3. 高中生:班长是班级的鼎俎,负责组织各项活动。4. 大学生:担任学生会主席是一项鼎俎之责,需要承担很多重要任务。5. 成年人:作为家庭的支柱,我肩负着鼎俎之重,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 故事起源
- 成语“鼎俎”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周朝。据说,周文王在位期间,他的两个儿子周公旦和周公绪都很有才能。周文王曾经面临一个重要的决策,不知道该将王位传给哪个儿子。于是,他在宴会上摆了两个鼎,一个鼎上放了羊肉,一个鼎上放了豆子,让周公旦和周公绪分别负责烹饪。周公旦选择了烹煮羊肉,而周公绪选择了烹煮豆子。周文王对周公旦的选择非常满意,认为他的选择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责任心。于是,周文王决定将王位传给周公旦。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鼎和一个俎,鼎代表重要的职位或事物,俎代表责任或任务。将鼎和俎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图像,以此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两个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鼎是古代的一种大型炊具,俎是古代宴会上放置祭品的石台。成语“鼎俎”原指宴会上用来盛放祭品的大鼎和餐具,后来泛指重要的职位或责任。表示重大的责任和事情,也可以指代重要的人物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