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3日(农历三月廿六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棰杖的词语解释
棰杖的意思
拼音:chuí zhàng    注音:ㄔㄨㄟˊ ㄓㄤˋ
使用场景
棰杖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对别人的批评或惩罚,可以用于各种场景。例如,在工作中,上级对下级的批评或惩罚可以用棰杖来形容;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严厉批评或惩罚也可以用棰杖来比喻。
例句
1. 老师用棰杖敲打着学生的手,严厉批评他的错误。2. 领导对员工的工作态度非常不满,用棰杖狠狠地批评了他们。
基本含义
指责或惩罚别人,比喻批评或惩罚的手段。
基本解释

犹棍棒。《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箠杖:1.棍棒。 汉 王充 《论衡·订鬼》:“病者因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
(2).用棍棒拷打。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兴定 初, 朮虎高琪 为相,恶士大夫,有罪輒以军储论,加箠杖。” 明 张居正 《乞宥言官疏》:“荷蒙圣慈俯从,曲赐宽宥,免其箠杖,天下莫不称仁焉。”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批评、惩罚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指责”、“严厉批评”、“惩罚”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用棰杖打了小明的手,因为他没有完成作业。2. 初中生:班主任用棰杖狠狠地批评了小红,因为她迟到了很多次。3. 高中生:老师用棰杖敲打着学生的手,警告他们不要作弊。
故事起源
棰杖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刑罚制度。在古代,棰杖是一种用来打击犯人的刑具,用以惩罚犯人的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棰杖逐渐引申为比喻批评或惩罚他人的手段。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棰杖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拿着一根棍子,对另一个人进行打击,表示批评或惩罚。
词语结构
棰杖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棰”是动词,用来表示打击或惩罚;“杖”是名词,指的是一种棍子。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表示批评或惩罚的成语。
详细解释
棰杖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成语,其中“棰”指的是一种古代用来打人的刑具,而“杖”则指的是一种棍子。棰杖一词通常用于比喻批评或惩罚他人的手段,表示对别人的严厉批评或惩罚。
(0)
诗文中出现“棰杖”的诗词

悲愤诗二章·其一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机徵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0)
诗词分类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诗人
陈毅 郭祥正 边贡 韩维 张昱 方岳 王鏊 庄昶 文同 陈著 楼钥 司马光 吕本中 释印肃 谢榛 马钰 曹勋 陈曾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