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国柄 guóbǐng
[the political power of a nation] 国家大权
大臣太贵,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操柄而便私者也。——《韩非子·人主》
- 英文翻译
1.[书] (国家大权) the political power of a nation
- 详细解释
国家权柄。《管子·立政》:“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 三国 魏 曹操 《薤露》诗:“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二三:“ 袁世凯 窃去国柄,把 中国 重新投入黑暗的深渊。”
- 基本含义
- 指国家的命运、国家的权力和统治。
- 使用场景
- 国柄一般用来描述国家的命运和权力的转移。常用于政治、历史等领域的讨论和写作中。
- 故事起源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有一则故事。当时,鲁国国君僖公得到了一位叫季桓子的贤臣的建议,决定将国家的权力和统治交给鲁国的贤臣们,以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季桓子说:“国家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贤臣的手中,像拿着一把柄一样。”于是,国君将国家的权力交给了贤臣们,这就是“国柄”这个成语的起源。
- 词语结构
- 国柄是一个名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一个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国柄的掌握。2. 领导者的能力和智慧直接影响着国柄的走向。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国柄”联想为国家的权力和统治的“柄”,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国家的统治制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能够为国家的国柄做出贡献。2. 初中生:历史课上学到了许多国家的命运变迁,国柄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3. 高中生:国柄的转移往往伴随着政权的更迭和国家的兴衰。4. 大学生:研究国家的国柄变化对于理解历史和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