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谨慎、恭敬,尤其是对待重要的事务或重要人物时。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的谨慎、周到和细心。
-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总是像侍祠官一样,细致入微。2. 她对待学习像侍祠官一样,从不马虎。
- 基本含义
- 指尊敬、侍奉神明的官员,也用以形容恭敬而谨慎的态度。
- 基本解释
奉祠之官。 宋 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奉祠”。 宋 陆游 《病雁》诗:“东归忽十载,四忝侍祠官。”参阅《宋史·职官志十·宫观》。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与恭敬、谨慎相关的成语来扩展对“侍祠官”这个成语的理解,例如“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像侍祠官一样,认真对待每一门功课。2. 初中生:他学习时总是像侍祠官一样,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作业。3. 高中生:在准备高考的时候,我要像侍祠官一样对待每一道试题,不能有任何马虎的地方。4. 大学生:做研究时,我们要像侍祠官一样细致入微地对待每一个实验数据,不能有丝毫的疏忽。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像侍祠官一样,对待每一个任务都要细心、谨慎,不能有马虎的态度。
- 故事起源
- 《左传·宣公十年》中有一则故事。公元前626年,晋国国君宣公命令官员尹何去祭祀神明,尹何在祭祀前非常仔细地准备,一丝不苟地侍奉着神明。这个故事传扬开来,后来人们用“侍祠官”来形容对事物的细心、恭敬的态度。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侍祠官”想象成一个守在祭坛前面的官员,他全神贯注地侍奉着神明,表现出谨慎、细心和恭敬的态度。可以通过想象这个场景来记忆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
- 详细解释
- 侍祠官是由“侍”和“祠官”两个词组成的,其中“侍”指侍奉、服侍,而“祠官”则是指负责祭祀神明的官员。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对神明的虔诚和敬畏之情,同时也表示对事物的细心、谨慎和恭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