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1. 在辩论或讨论中,用来形容某人表达观点的果断和清晰。2. 在工作或学习中,用来形容某人处理问题的果断和决断力。
- 例句
- 1. 他的思路圆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2. 她的观点圆明,让人信服。
- 基本含义
- 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没有任何犹豫或迟疑。
- 基本解释
(1).指圆镜明亮光洁。 唐 白居易 《以镜赠别》诗:“月破天闇时,圆明独不歇。”
(2).佛教语。谓彻底领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今产太子,当证三菩提,圆明一切智。” 宋 沉辽 《代人上杭守赵资政生辰》诗:“至诚无隐蔽,妙识造圆明。”
- 延伸学习
- 1. 学习更多与思维敏捷和清晰相关的成语,如“头脑灵活”、“心明眼亮”等。2. 阅读更多关于明代文化和历史的书籍,了解更多有关圆明园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的思路圆明,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作业。初中生:老师问我问题时,我能够圆明地回答。高中生:面对选择大学专业的问题,我需要有圆明的思考。
- 故事起源
- 成语“圆明”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的《圆明园丛谈》一书中。该书是关于圆明园的历史、文化和风景的描述,其中一段描写了圆明园的景色:“园林中有一片湖泊,湖面宽广而平静,水清澈见底,如同一面明镜。因此,人们形容这片湖泊为‘圆明’。”后来,人们将这个词语引申为形容人的思路清晰、观点明确。
- 记忆技巧
- 将“圆明”与“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这个含义联系起来,可以形象地想象一个圆形的明亮灯泡,代表思维的清晰和明确。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 + 形容词
- 详细解释
- 圆明一词源于明代著名文人杨慎所著《圆明园丛谈》,原为形容人的思维敏捷、言辞犀利。后来,这个词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毫不犹豫或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