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朱熹 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宋 程颐 《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2).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韩诗外传》卷五:“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新唐书·李靖传》:“﹝ 靖 ﹞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清 唐孙华 《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适志在无营。”参见“ 知止不殆 ”。
- 基本含义
- 知道适可而止,懂得分寸,不过分或过度。
- 详细解释
- 知止是指在言行举止中懂得适度,不过分或过度。它强调人们应该明白自己的限度,遵守适当的规则和礼仪,不过分追求或贪婪。
- 使用场景
- 知止常用于提醒人们要懂得适度,不要过分追求或贪婪。可以用于教育、劝告、警示等场景中,以引导人们明智的行为和做事态度。
- 故事起源
- 知止这个成语起源于《论语·述而》。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中的“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被解释为“知止”,即懂得适度并能纠正错误。
- 词语结构
- 知止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知”表示“懂得”,“止”表示“停止”。
- 例句
- 1. 他懂得知止,不会过分要求。2. 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要懂得知止,不要过度劳累。3. 老师提醒学生要知止,不要在课堂上打闹。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知道适可而止”这个意思相关的场景或故事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想象自己在一次比赛中,明白了自己的能力和限度,不过分追求胜利,最终取得了适当的成绩。这样的场景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知止的例子和应用场景。同时,可以学习其他与适度和分寸相关的成语,如“有节制”、“适可而止”等,以扩展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考试时,我知道适可而止,不会一直写答案。2. 初中生:玩游戏要知止,不要沉迷其中。3. 高中生: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知止,不要过分追求完美。4. 大学生:学习要知止,不能只顾着追求高分,忽视其他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