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 èr fēn míng yuè ㄦˋ ㄈㄣ ㄇㄧㄥˊ ㄩㄝˋ
二分明月
唐 徐凝 《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 扬州 。”后因以表示美好的风光。 清 吴伟业 《寿座师李太虚先生》诗:“一斗浊醪还 太白 ,二分明月属 扬州 。” 徐自华 《题潘兰史江湖载酒图》诗:“二分明月一分秋,秋满江湖月满舟。”
- 基本含义
- 将明亮的月亮分成两半,形容事物分割得十分清楚明了。
- 使用场景
- 二分明月常用于描述事物或观点的对立面,可以用来表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或立场。
- 故事起源
- 二分明月的故事起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故事中,晋国的国君襄公问智士臧文仲:“二分明月,何如?”臧文仲回答说:“明月照世,万物皆见。若分为二,各半而行,岂不见物尤明?”这个故事中的“二分明月”形象地表达了事物分割得十分清楚明了的意思,后来成为了成语。
- 词语结构
- 二分明月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二分”和“明月”两个词组成。
- 例句
- 1.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二分明月一样,非常明确。2. 他们的观点相左,二分明月般的对立。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想象将明亮的月亮分成两半的场景来记忆这个成语。同时,可以将其与明亮、清晰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明亮、清晰相关的成语,如“明察秋毫”、“明火执仗”等,以扩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夜晚的时候,我看到了二分明月,一个半圆形的月亮。2. 小学生:我的朋友和我在问题上的观点完全相反,我们的立场就像二分明月一样。3. 初中生:在辩论比赛中,我们的团队和对方团队的观点形成了二分明月的对立。4. 高中生: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比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出了二分明月般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