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包羞忍耻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犯错或丢脸之后,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夸奖那些有勇气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的人。
- 例句
- 1. 他在全班面前犯了一个大错误,但他包羞忍耻地道歉并承诺改正。2. 她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但她包羞忍耻地接受了批评,并努力改进。
- 基本含义
- 形容一个人做了错事或丢了面子后,因为内心感到羞愧和不好意思,而忍受着耻辱。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包羞忍耻相关的成语,如“羞愧难当”、“以耻为教”等。这些成语都与耻辱、错误和勇气有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犯了一个错误,但我要包羞忍耻地向老师道歉。2. 初中生:我在比赛中失败了,但我不会逃避,而是包羞忍耻地努力训练。3. 高中生:我在考试中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但我要包羞忍耻地接受批评并努力提高。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记忆“包羞忍耻”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包羞忍耻最早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者,包羞垢辱,斯其所包容之谓也。”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能够忍受耻辱和丢脸,而不是逃避或否认错误。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因为做错事而感到非常尴尬和不好意思,但他仍然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承担责任。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住包羞忍耻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包羞忍耻是由“包羞”和“忍耻”两个词组成的,其中“包羞”表示包容耻辱,而“忍耻”表示忍受耻辱。
- 词语解释
- bāo xiū rěn chǐ ㄅㄠ ㄒㄧㄨ ㄖㄣˇ ㄔㄧˇ
包羞忍耻
忍受耻辱,表示气量大。 唐 杜牧 《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三:“臣顾惜禄位,为妻子计,包羞忍耻,尚居方镇。”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女子能留身后名,包羞忍耻漫公卿。”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