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穿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明 方孝孺 《息耕亭记》:“彼晨而兴,缨冠纳履。”《镜花缘》第八三回:“所以 信陵君 为 侯生 执轡, 张子房 为 圯上老人 纳履,后来兴王定霸,做出许多事业。”
(2).借指辞别。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屦舄履考》:“古人舄、屨、履至阶必脱,唯著韤而入…… 汉 赐剑履上殿,是不赐则不敢著履上殿明矣。諫不行则纳履而去。纳,结也。” 明 张居正 《答浙江吴巡抚书》:“未有勋庸以报知遇,即纳履而去,忠义之士,固如是乎?”
- 基本含义
- 纳履是一个形容词,意为接纳、接受。也可以表示接纳别人的意见或建议。
- 详细解释
- 纳履这个成语源自于《论语·子罕》。其中的“纳”意为接纳、接受,“履”意为履行、实行。总体来说,纳履的含义就是指接受他人的意见、建议或观点,并将其付诸实践。
- 使用场景
- 纳履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合。比如,当你在团队合作中需要接纳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时,可以使用纳履一词。此外,纳履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乐于接受新观念,不固执己见的品质。
- 故事起源
- 故事起源于《论语·子罕》。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或建议时,要虚心接受,并且将其付诸实践。
- 词语结构
- 纳履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纳和履。
- 例句
- 1. 他是一个很懂得纳履别人意见的领导者。2. 在这个团队中,我们都乐于纳履他人的建议。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记忆“纳履”这个成语的发音和基本含义来帮助记忆。可以将“纳”字想象成一个人张开双臂接纳别人的意见,“履”字则可以联想到实践、行动。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论语》中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孔子的思想和教诲。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纳履父母的教诲。2. 初中生: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纳履老师的指导,努力学习。3. 高中生: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应该纳履队友的建议,共同进步。4. 大学生:在职场中,我们需要纳履上级的意见,并做出相应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