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释义]
(名)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种儒家的经传。
[构成]
偏正式:十三(经
- 详细解释
◎ 十三经 Shísānjīng
[the thirteen classic works] 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的经典
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形成过程为: 汉 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 唐 加《周礼》《仪礼》《公羊》《穀梁》为九经;至 开成 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 宋 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説,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石经》:“ 雍正 中,有生员 蒋衡 字 湘帆 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餘年乃成。”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八; 清 钱泰吉 《曝书杂记》卷上。
- 基本含义
- 指古代儒家经典中的十三部经书。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学问渊博、知识丰富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领域或学科的核心内容。
- 故事起源
- 十三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的统称。这些经书在古代被视为学习和教育的基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词语结构
- 四个汉字的固定结构。
- 例句
- 1. 他读过十三经,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入的了解。2. 这位老教授是个真正的十三经行家,可以解答各种学术问题。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每个经书的名称和内容进行联想,加深记忆。例如,《易经》可以联想为易于理解的经书,《诗经》可以联想为包含了许多古代诗歌的经书。
- 延伸学习
-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每个经书的内容和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和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爷爷是个十三经的行家,他可以给我讲很多古代故事。2. 初中生:我们学校的历史老师是个十三经的专家,他能讲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3. 高中生:我希望将来能够读遍十三经,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4. 大学生: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我需要研究十三经中的《诗经》和《论语》,以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