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 吐词 ”。发言。亦谓写作诗文。 汉 王充 《论衡·问孔》:“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谓 孔子 不能吐辞也。” 晋 曹毗 《对儒》:“吐辞则藻落 扬 班 ,抗心则志拟高鸿。”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 明 杜濬 《嵇康》诗:“吐辞薄 汤 武 ,千载有生气。” 明 汪道昆 《五湖游》:“那渔翁吐辞不俗,想他是江湖散人。” 清 方文 《宋遗民咏·郑所南思肖》:“吐词惟痛快,忌讳所不顾。当时文网密,肝胆向谁诉。”
- 基本含义
- 指直言不讳地说出真实的话,毫不讳言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观点。
- 详细解释
- 吐辞一词源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君子吐辞,小人藏辞。”意为君子直言不讳,小人却隐瞒真实情况。吐辞强调了直率、坦诚的态度,反映了主动表达真实想法的品质。
- 使用场景
- 吐辞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言谈中直言不讳,毫不隐瞒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可以用于赞美一个人有勇气坚持真理和正义,也可以用于批评一个人口无遮拦,不顾他人感受。
- 故事起源
- 吐辞的故事起源于《左传》中的一则记载。故事中,当时的国君襄公问左师:“君子何以言而无辞?”左师回答:“君子吐辞,小人藏辞。”这个故事强调了君子应该直言不讳,坦诚表达自己的意见。
- 词语结构
- 吐辞是由“吐”和“辞”两个字组成的,其中“吐”表示直言不讳,坦诚表达;“辞”表示言辞、话语。
- 例句
- 1. 他是个直爽的人,总是吐辞直言,不拐弯抹角。2. 在讨论问题时,我们应该勇于吐辞,不怕得罪他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吐辞”与“直言不讳”这个词组进行联想,两者意思相近,都表示坦诚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通过反复使用和练习这个成语,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参与讨论,进一步了解吐辞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我们谁想当班长,我吐辞说我想当班长。2. 初中生:同学们在班会上吐辞发表自己对学校活动的建议。3. 高中生:学生会主席吐辞指出学校图书馆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4. 大学生:在辩论赛中,选手们吐辞辩驳对方的观点,争取胜利。5. 成年人:公司会议上,员工们吐辞提出对公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