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两仪常用于形容事物的对立或者相对的两个方面,强调事物的互补和平衡。可以用来描述人的性格、事物的特点、社会现象等。
- 例句
- 1. 他的性格两仪明显,一会儿热情如火,一会儿又冷漠无情。2. 这个社会存在着两仪现象,既有富人越来越富,也有穷人越来越穷。
- 基本含义
- 两仪指的是天地之间的两种力量或者两种状态。一般用来形容事物的对立或者相对的两个方面。
- 基本解释
(1).指天地。《易·繫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孔颖达 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準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 金一 《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又 安乐公主 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 南山 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阴阳、男女。 鲁迅 《彷徨·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 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有关《周易》中的阴阳概念,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可以深入研究其他与阴阳相关的成语,例如“阴差阳错”、“阴谋阳谋”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成绩两仪明显,数学好,语文差。2. 初中生:这个电影展现了两仪的冲突,主人公在正义和邪恶之间做出选择。3. 高中生:这个社会存在着两仪现象,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是环境污染加剧。4. 大学生:在职场上,需要处理好个人发展和团队合作的两仪关系。5. 成年人:生活中的两仪相互制约,我们需要找到平衡点来处理各种事务。
- 故事起源
- 两仪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是古代先贤对宇宙万物的观察和总结。根据《周易》的理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力量构成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了宇宙的运行规律。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两仪”与“阴阳”概念的联系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太极图中的两个鱼眼,一个黑色代表阴,一个白色代表阳,形成了两仪的对立和互补。
- 词语结构
- 两仪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表示对立或相对的两个方面。
- 详细解释
- 两仪源自《周易》中的概念,指的是天地之间的两种力量,即阴和阳。阴即为阴柔、负、阴暗、消极的一面,而阳则代表阳刚、阳光、积极的一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