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心机深沉、阴险狡诈的人。可以用来形容某些狡猾的人在做事时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 例句
- 1. 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和善,但实际上心思像个眢井。2. 这个人心思太深沉了,简直就是个眢井。
- 基本含义
- 比喻人心险恶,阴险狡诈。
- 基本解释
◎ 眢井 yuānjǐng
[dried-up well] 干枯的井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来进一步扩展对“眢井”成语的理解,如“心机深沉”、“阴险狡诈”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是一个眢井,经常偷偷地捉弄同学。初中生:她的心思像个眢井,总是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高中生:这个政客的心思深沉,真是个眢井。大学生:他的阴险狡诈早已被大家看穿,他就是一个眢井。
- 故事起源
- 关于“眢井”的故事并不多见,但可以通过成语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它的含义。眢井的形象来自于古代的井,井底深沉,人们无法看到其中的情况。因此,眢井成为了一个隐喻,用来形容人的内心深处隐藏的阴险狡诈。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眢井”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想象一个深沉的井底,充满了阴险狡诈的人心,这样就能够记住“眢井”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成语“眢井”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成语结构。
- 详细解释
(1).废井;无水的井。《左传·宣公十二年》:“目於眢井而拯之。” 陆德明 释文:“废井也。《字林》云:‘井无水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昔 还社 ( 还无社 )求拯于 楚 师,喻眢井而称麦麴。”《明史·徐阶传》:“生甫周岁,堕眢井,出,三日而苏。”《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乃以其言观吾今日之 中国 ,举天下如坐眢井,以视古人智愚悬絶,乃至不可以道里计。”
(2).特指 宋 亡后 郑思肖 以《心史》沉 苏州 承天寺 枯井中事,三百余年后浚井时始发现。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郑所南》:“僧濬眢井而其书始出。”后因以为 郑思肖 的代称。 清 钱谦益 《赠愚山子序》:“有 西臺 眢井 之节,而不忍称遗民。”参见“ 眢井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