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探索奥秘。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应变知微,探賾赏要。”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尝欲求善笛而问之未暇,当有因余言而探賾者,律庶乎復显矣。”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迨心思稍清,起而裁之,三復探賾,统归於浑成。” 清 顾炎武 《赠萧文学企昭》诗:“晚得逢 萧君 ,探賾穷 鲁 汲 。”参见“ 探賾索隐 ”。
- 基本含义
- 探求真相或核心。
- 详细解释
- 探赜源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的一则故事。昭公想要知道臣子们对他的真实评价,于是他派人偷偷地在朝堂上放置了一个用于投票的木盘,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写下自己的评价。最后,昭公得到了真实的反馈,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此以后,人们用“探赜”来形容探求真相或核心。
- 使用场景
- 探赜常用于描述人们寻找真相、核心或本质的行为。可以用于各种情境,比如探求问题的答案、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分析事物的本质等等。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的故事。
- 词语结构
- 探赜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探”和“赜”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他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探赜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2. 我们需要通过探赜,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解决它。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探赜”与“探求真相”进行联想,因为探赜的基本含义就是探求真相。可以通过反复使用和记忆例句来加深对该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探求真相相关的成语,如“探囊取物”、“探井索石”等,以扩大对成语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读侦探小说,因为里面的主人公总是能够探赜出真相。2. 初中生: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文章,要探赜出自己的兴趣所在,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思。3. 高中生:在面试中,我们需要通过提问来探赜出应聘者的真实能力和经验。4. 大学生:做科研需要不断探赜,才能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