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逃之夭夭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逃跑得非常迅速,不留下任何踪迹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逃犯逃离现场、敌人逃避追捕、贼偷窃后迅速消失等情况。
- 例句
- 1. 罪犯在警察的追捕下逃之夭夭,很快就消失了。2. 这个贼偷了东西后逃之夭夭,没有留下任何踪迹。
- 基本含义
- 逃跑得很快,没有留下任何踪迹。
- 基本解释
[释义]
(动)逃走而流浪在外。
[构成]
并列式:逃+亡
[同义]
流亡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故事和文学作品,了解更多关于逃亡的情节和描述,扩大对该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偷吃了饼干,被妈妈发现后逃之夭夭。2. 初中生:小华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他逃之夭夭,没有被抓到。3. 高中生:小王的父母离婚后,他选择逃之夭夭,离开了家乡。4. 大学生:小张不喜欢这个城市的生活,他决定逃之夭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 故事起源
- 逃之夭夭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逃之夭夭,民疏于彝。飘风自南,各言有烈。”这里的“逃之夭夭”原指敌人逃跑得很快,没有留下任何踪迹。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逃跑得快的意思。
- 英文翻译
1.become a fugitive; flee from home; go into exile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逃之夭夭”与“逃跑得很快,没有留下任何踪迹”进行联想,形象地想象一个人逃跑得非常快,迅速消失,不留下任何线索。
- 词语结构
- 逃之夭夭的结构为“动词+之+形容词+形容词”。
- 详细解释
◎ 逃亡 táowáng
[become a fugitive;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逃跑在外;出走逃命
(1).逃走流亡。《管子·轻重乙》:“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后汉书·皇甫嵩传》:“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旧唐书·窦建德传》:“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 曹靖华 《飞花集·深沪春意浓似酒》:“海边有个 龙寮村 ,解放前有二十九户人家……有的沦为乞丐,有的逃亡他乡。”
(2).指逃亡的人。 唐 高适 《遇卢明府有赠》诗:“奸猾唯闭户,逃亡归种田。” 元 薛昂夫 《朝天曲》:“一脐然出万民膏,谁把逃亡照?”《英烈传》第二六回:“若 金陵 朱某 ,尤为罪魁;据名都,夺上郡,诱纳逃亡,事难缕悉。”
- 近义词
流亡、避难、遁迹、出亡、隐迹、亡命、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