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讽经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文学作品、电影、戏剧等艺术作品中的批评或讽刺手法。它也可以用于形容人们对某个观点、行为或事件进行嘲笑、讽刺的情况。此外,讽经还可以用于表达对某个人或事物的不满或批评。
- 例句
- 1. 他通过讽经的方式,揭示了这本名著中的荒谬之处。2. 这部电影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讽经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3. 他的演讲充满了讽经的意味,引起了观众的笑声。
- 基本含义
- 指通过讽刺、嘲笑等方式来批评或揭露经典、名著中的错误、缺点或荒谬之处。
- 基本解释
(1).念经。 明 李贽 《礼诵药师告文》:“趁此一百二十日期会,讽经拜懺道场。” 周振鹤 《苏州风俗·婚丧礼俗·凶礼》:“四,做七。死后每七日,必延僧侣或羽士礼忏讽经;凡七次,曰做七。”
(2).诵读经书。 清 龚自珍 《述思古子议》:“童子但宜讽经,安知説经?是为侮经。”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讽经相关的成语,例如讽刺、讽刺刻薄、讽刺挖苦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用讽经的方式嘲笑了同学的愚蠢行为。2. 初中生:老师通过讽经的手法批评了学生们的懒惰。3. 高中生:这篇文章通过讽经的手法揭示了社会上的一些问题。4. 大学生:他的幽默讽经引起了全场观众的笑声。
- 故事起源
- 讽经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这篇文学作品中。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其中描述了庄子与他的弟子荣子游历世界的故事。在这篇文章中,庄子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批评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和事。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讽经这个成语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拿着一本经典的书,在书上画上讽刺的图案,以表示对书中错误或荒谬之处的批评。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动词“讽”和名词“经”组成。
- 详细解释
- 讽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讽”意为讽刺,嘲笑,批评,而“经”则指的是经典、名著、典籍。讽经这个成语的含义是通过讽刺、嘲笑等方式来批评或揭露经典、名著中的错误、缺点或荒谬之处。它常常被用来形容一种批评或嘲笑的方式,以揭示作品中的问题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