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恒言常常用于形容某人的话语一贯、一直如一,不受外界影响,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种规定、条例或原则长期保持不变。
- 例句
- 1. 他一直恒言不变,坚持自己的观点。2. 这条法律是国家恒言,不能随意修改。
- 基本含义
- 长久不变的言辞。
- 基本解释
常言,俗语。《孟子·离娄上》:“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国家。” 明 刘基 《官箴上》:“人有恆言:视民如儿,无反厥好。”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奈何曲》中云‘非奴苦要孝名传,只为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此二语虽属恆言,人人可道,独不宜出 五娘 之口。”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了解更多关于恒言的使用场景和故事背景。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一言九鼎”、“言而有信”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会恒言不变地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2. 初中生:老师说的话我们要恒言不变,不随便听信谣言。3. 高中生: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恒言不变,坚持自己的梦想。4. 大学生:作为一名学者,我们需要恒言不变地追求真理和知识。
- 故事起源
- 恒言一词来源于古代的《左传》,其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鲁国国君鲁昭公和鲁国大夫季孙氏之间的一次对话。鲁昭公问季孙氏:“君子安恒言乎?”季孙氏回答:“安。”意思是君子应该坚持自己的言论,将其视为恒定不变的准则。从此以后,“恒言”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言辞稳定不变的特点。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恒言”与“坚持”、“不变”等词语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同时,可以将例句与实际情境结合,形成生动的记忆图景。
- 词语结构
- 恒言属于四字成语,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都是形容词,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都是名词。
- 详细解释
- 恒言是指言辞长久不变,一直保持着相同的意思和表达方式。这个成语强调言辞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表示说话人的话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会随着环境和情况的变化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