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颠簸,震荡。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壬子,发 涪州 ,过 羣猪滩 ,既险且长,水虽大涨,乱石犹森然两傍,他舟皆荡兀惊怖号呼。”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予已在舟中,一切付之自然,不暇问,据胡床坐招头处,任其荡兀。” 宋 楼钥 《求仲抑招游山归途遇雨》诗:“中流盖荡兀,短篷不当笠。”
- 基本含义
- 形容行动散漫、不守纪律、不守规矩。
- 详细解释
- 荡兀是由“荡”和“兀”两个字组成。荡,指行动不稳定、不受约束;兀,指不守纪律、不守规矩。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杂乱无章,不守纪律,没有规矩可言。
- 使用场景
- 荡兀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不规范、不守纪律,常常出现在批评或警告他人的语境中。
- 故事起源
- 荡兀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四年》一文中。当时,齐国的宣公想要攻打晋国,但晋国派来的使者却遭到了齐国的侍臣的冷落和不重视。使者感到非常气愤,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信中说:“齐国的侍臣行为荡兀,没有规矩可言。”这个故事中的“荡兀”一词就是指齐国的侍臣行为不守规矩、不重视使者。
- 词语结构
- 荡兀是由形容词“荡”和形容词“兀”组成的。
- 例句
- 1. 这个学生上课总是荡兀,不认真听讲。2. 他的工作态度荡兀,很难让人信任他。3. 这个团队荡兀的行为导致了项目的失败。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荡兀想象成一个人在行动中摇摆不定,没有规矩可言的样子。可以通过画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行为不守纪律、不守规矩相关的成语,如“放荡不羁”、“任性妄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的行为荡兀,老师经常批评他。初中生:这个同学荡兀的态度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高中生:他的荡兀行为导致了他的考试成绩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