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剖削成一定规格的竹皮;成条的薄竹片。《元史·天文志一》:“月行白道,出入不常,用竹篾均分天度,考验黄道所交,随时迁徙。”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 潘 ﹞乃注水于盆,取竹篾编小舟如掌大,繫以綫而引之。” 老舍 《民主世界》:“凭他的势力与关系,他才在一个大杂院里找了两间竹篾为墙,茅草盖顶,冬寒夏热,有雨必漏,遇风则摇的房屋。”
- 基本含义
- 指人贫苦无依,生活艰难。
- 详细解释
- 竹篾是指竹子的外皮,由于竹篾质地坚韧,可以用来制作家具、工艺品等。而在古代,竹篾是一种廉价的材料,人们常常用它来搭建简陋的屋舍。因此,成语“竹篾”比喻生活贫苦,无法改善境况。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生活困难,贫苦潦倒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竹篾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的《世说新语》中。据说,梁武帝曾问文学家傅玄:“你家何以为生?”傅玄回答说:“竹篾。”这个简短的对话成为了后来“竹篾”成语的起源。
- 词语结构
- 由两个字组成,没有固定的词序。
- 例句
- 1. 他家境贫寒,过着竹篾般的生活。2. 小明家境贫困,生活像竹篾一样艰难。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竹篾的质地坚韧,代表生活的艰难困苦,来记忆这个成语。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贫困、困难相关的成语,如“衣食不周”、“日晷不移”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住在山里,过着竹篾般的生活。2. 初中生:那个孩子家境贫困,生活像竹篾一样艰难。3. 高中生:他从小就生活在竹篾般的环境中,但他从未放弃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