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素蟾一词多用于形容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温和善良,实际上却心机深沉、阴险狡诈的人。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表面上装作善良,但实际上心思险恶。此成语常用于贬义。
- 例句
- 1. 他看似温和,实际上是个素蟾。2. 这个人表面上和蔼可亲,却是个素蟾。3. 小明平时看起来很温文尔雅,但实际上是个素蟾。
- 基本含义
- 指人表面上看起来温文尔雅,实际上内心却狡诈狠毒。
- 基本解释
月的别称。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唐 黄滔 《卷帘》诗:“緑鬟侍女手纤纤,新捧 嫦娥 出素蟾。” 宋 张元干 《青玉案·筠翁生朝》词:“玉鉤斜掛,素蟾初满,醉愜浮瓜冷。” 明 屠隆 《綵毫记·渔阳鼙鼓》:“盼红轮西岭,素蟾东麓。” 清 蒋春霖 《一枝春·忆兰曲为汪西林赋》词:“纹纱素蟾低照,奈 姮娥 更妒,同心花好。”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以及其他形容人性格的成语,如“狐假虎威”、“一本正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平时看起来很老实,但我觉得他可能是个素蟾。2. 初中生:她表面上看起来很友善,但我听说她是个素蟾。3. 高中生:他外表温文尔雅,但他的行为举止却透露出他是个素蟾。
- 故事起源
- 成语“素蟾”的故事起源于辛弃疾的《贺新郎·夜雨寄北》。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蟾”喻人,表现了他对某人表面温文尔雅、实际狡诈狠毒的评价。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素蟾”与蟾蜍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内心狡诈狠毒的蟾蜍,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语+动词+宾语
- 详细解释
- 素蟾源自宋代辛弃疾的《贺新郎·夜雨寄北》:“我是水府来的蟾,你是人间的美玉蟾。你素来温文尔雅,我却狡诈狠毒。”这里的“蟾”指的是传说中的蟾蜍,素蟾指的是表面上看起来温文尔雅,实际上内心狡诈狠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