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亦称“ 探花郎 ”。 唐 时称进士及第后 杏园 初宴时采折名花的人,常以同榜中最年少的进士二人为之。 北宋 因之。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进士 杏园 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它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罚。”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六:“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
(2).鸟名。即桐花凤。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中:“桐花凤小於玄鸟,春暮来集桐花,一名‘收香倒掛’,又名‘探花使’。” 明 杨慎 《桐花凤画扇》:“ 李之仪 有《阮郎归》一词咏倒掛云:‘朱唇玉羽下 蓬莱 ,佳时近早梅。探花情味久安排,枝头开未开……’自注云:‘此鸟以十二月来,一名收香倒掛,又名探花使。性极驯,好集美人釵上,宴客终席不去,人爱之无所害。’”参见“ 桐花凤 ”。
- 基本含义
- 指在科举考试中以探花身份出使外地的考生,也泛指在某一领域中名列前茅的人。
- 详细解释
- 探花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名次,指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的考生。而探花使则是指以探花的身份被派遣到外地担任官职的考生。这个成语后来泛指在某一领域中名列前茅的人。
- 使用场景
- 探花使常用于形容某个领域中的佼佼者,也可用于形容某个人在某一场比赛或考试中取得最好的成绩。可以用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场合,如演讲、文章、讨论等。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而探花是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的考生。取得探花身份后,这些考生会被派遣到外地担任官职,因此被称为探花使。后来,这个成语就泛指在某一领域中名列前茅的人。
- 词语结构
- 探花使由“探花”和“使”两个词组成,其中,“探花”作为名词表示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而“使”作为动词表示派遣。
- 例句
- 1. 他在数学竞赛中表现出色,成为了数学界的探花使。2. 这位年轻的画家以出色的作品成为了艺术界的探花使。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探花使”这个成语与古代科举制度联系起来,想象探花们在取得第一名后被派遣到外地担任官职的情景。同时,可以通过记忆例句和使用场景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及科举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还可以学习其他与科举相关的成语,如“状元及第”、“榜眼”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班级的作文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成为了小学生界的探花使。2. 初中生:他在全市的英语竞赛中表现出色,成为了初中生界的探花使。3. 高中生:她在全国的数学竞赛中取得了最好的成绩,成为了高中生界的探花使。4. 大学生:他在全球的物理竞赛中获得了冠军,成为了大学生界的探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