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天人合一常用于描述个体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表达人们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愿望。
- 例句
- 1. 他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2. 只有实现天人合一,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 基本含义
- 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一体,达到完美统一的境界。
- 基本解释
中国 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 战国 时 子思 、 孟子 首先明确提出这种理论, 汉 儒 董仲舒 继承此说,发展为“天人感应”论。参阅《礼记·中庸》、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了解其他与天人合一相关的概念,如道、德、礼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和大自然天人合一,保护好我们的环境。2. 初中生:只有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才能实现天人合一。3. 高中生: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实现天人合一。4. 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深刻理解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性,我会努力实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故事起源
- 天人合一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后来被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所吸收并发展。儒家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道家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两者结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 英文翻译
1.theory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天人合一的四个字分别与其含义联系起来记忆。例如,将“天”与自然联系,将“人”与社会联系,将“合”与和谐联系,将“一”与统一联系。
- 词语结构
- 天人合一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天”、“人”、“合”、“一”四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观念之一,来源于道家哲学和儒家思想的结合。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认为只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才能使个体和社会达到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