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释义]
见。
[同音]
蹒跚
- 详细解释
亦作“ 盘珊 ”。 1.犹蹒跚。跛行貌;不正貌。 汉 王延寿 《梦赋》:“鬼惊魅怖,或盘跚而欲走,或拘挛而不能步。” 晋 潘尼 《鳖赋》:“既颠坠於巖岸,方盘跚而雅步。” 宋 范成大 《致一斋述事》诗:“文书烟海困浮沉,不觉盘跚百病侵。” 明 徐渭 《读龙惕书》:“ 渭 小子感先生之忧道,识先生之苦心,虽志气不前,而盘珊思振。”
(2).婆娑貌。 唐 李贺 《瑶华乐》诗:“舞霞垂尾长盘跚,江澄海浄神母颜。” 唐 皮日休 《夏景无事因怀章来二上人》诗之二:“佳树盘珊枕草堂,此中随分亦閒忙。” 前蜀 牛峤 《菩萨蛮》词:“釵重髻盘珊,一枝红牡丹。”
槃跚:亦作“ 槃散 ”。亦作“ 槃珊 ”。犹蹒跚。行走摇晃不稳貌。《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平原君 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 司马贞 索隐:“散音先寒反,亦作‘跚’,同音。” 宋 无名氏 《道山清话》:“﹝老僕﹞管押行李在后,泥泞不能进, 少游 留道旁人家以俟,久之,方槃珊策杖而至。” 明 王錂 《春芜记·巧诋》:“槃跚难挨,羞杀我职居槐宰。”
- 基本含义
- 形容行走时摇摇晃晃,不稳定。
- 使用场景
- 盘跚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行走或站立时表现出不稳定的姿态。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因为疲劳、酒后或受伤而步履蹒跚的情况。例如,你可以说一个人走路像盘跚的醉汉,表示他走路不稳定,像是喝醉了一样。
- 故事起源
- 盘跚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鹤鸣》中,其中描述了一只鹤的行走姿态:“鹤发于飞,先集而后盘跚。”意思是鹤飞翔时先集结在一起,然后才盘跚地行走。从这个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盘跚一词最初是用来形容鹤的行走姿态的。
- 词语结构
- 盘跚是一个由两个意义相近的动词组成的成语,其中“盘”表示行走时摇摇晃晃,而“跚”表示行走时姿态不稳定。
- 例句
- 1. 他走路摇摇晃晃,像个盘跚的醉汉。2. 由于受伤,他只能盘跚着走路。
- 记忆技巧
- 为了记忆盘跚这个成语,你可以想象一个人因为醉酒或受伤而行走摇摇晃晃的样子。你可以尝试画一个摇摇晃晃的人,或者想象自己在摇晃的甲板上行走,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盘跚这个成语感兴趣,你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行走相关的成语,如“步履维艰”、“蹒跚”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因为脚受伤,所以走起路来像个盘跚的小鸭子。2. 初中生:他喝了太多酒,走路的时候像个盘跚的醉汉。3. 高中生:她疲劳不堪,走路的时候摇摇晃晃,像个盘跚的老人。4. 大学生:他因为刚做完手术,所以走路时姿态不稳定,像个盘跚的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