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鸿儒一词多用于褒义,形容学问深厚、才华出众的人。常用于赞美、称颂学者、教授等具有高深学识的人。
- 例句
- 1. 他是一位鸿儒,深得学生们的敬佩和爱戴。2. 这位教授是当代的鸿儒,他的学识广博、见解独到。
- 反义词
白丁
- 基本含义
- 鸿儒指的是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
- 基本解释
◎ 鸿儒 hóngrú
[great Confucian scholar] 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
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唐· 刘禹锡《陋室铭》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儒家学派的思想和儒家经典著作,了解更多关于儒家学者的故事和成就。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我们学校的鸿儒,他教我们很多有趣的知识。2. 初中生:我希望将来成为一名鸿儒,为社会做出贡献。3. 高中生: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当代的鸿儒。4. 大学生:这位教授是一位真正的鸿儒,他的学识渊博、见解独到。5. 成年人:他是我们学校的鸿儒,他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 故事起源
- 鸿儒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以德治国,崇尚学问。因此,鸿儒成为了赞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的称谓。
- 英文翻译
1.[书] (渊博的学者) learned scholar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鸿儒”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形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只大鹅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展示自己的才华。
- 词语结构
- 鸿儒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由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大儒。泛指博学之士。 汉 王充 《论衡·本性》:“自 孟子 以下至 刘子政 ,鸿儒博生,闻见多矣。” 唐 刘禹锡 《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明史·吴山等传赞》:“ 吴山 等雍容馆阁,敭歷臺省,固所谓词苑之鸿儒,庙堂之岿望也。” 夏衍 《力与巧》:“看来,鸿儒们不容易懂的道理,被人认为低人一等的艺人们却是深知此中三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