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事目的词语解释
事目的意思
拼音:shì mù    注音:ㄕㄧˋ ㄇㄨˋ
使用场景
事目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复杂情况时能够抓住关键问题,以及在决策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聚焦于事情的本质。
例句
1. 他是一个有事目的人,总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2. 在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要有事目,不被琐碎的细节所迷惑。
基本含义
指事情的眼睛,即事情的核心或关键。
基本解释

(1).名目;事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今府中闕一任,欲以卿补之。事目将定,莫復为言。”《新唐书·李峤传》:“今所察按,準 汉 六条而推广之,则无不包矣,乌在多张事目也?” 明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雍也篇二七》:“上与非上,不可在事目上分。”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书教上》:“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其事目。”
(2).摘要;事情的概况。 宋 胡太初 《昼帘绪论·听讼》:“令每遇决一事,案牘纷委,惮於徧閲,率令吏摘撮供具,谓之事目。” 宋 马永卿 《元城语录》卷中:“ 神宗 谓 金陵 曰:‘前日言章大无谓,司马某岂有此事。’ 金陵 请事目。 神宗 曰:‘置之,谗言不足道也。’”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目不识丁”、“目瞪口呆”等,来扩展对于事目这一概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教了我们很多知识,但是我能用事目找到最重要的点,然后记住它们。2. 初中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事目,找到问题的关键,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它们。3. 高中生:考试时,我们要有事目,抓住题目的要点,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4. 大学生:在研究领域,我们要有事目,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创新的研究方向。
故事起源
事目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贾谊传》中,原文是“贾谊谓张释之曰:‘君之言事无所不见,事之目也。’”。这句话形容了贾谊对张释之的赞赏,认为他能够看到事情的本质和关键。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事目”与“事情的眼睛”进行联想来记忆。将事目视为能够看到事情本质的眼睛,帮助你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词语结构
事目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事”和“目”。其中,“事”是指事情,而“目”指眼睛,表示能够看到事情本质的能力。
详细解释
事目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关键或核心部分。它强调了在一个复杂的情况中,能够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事目可以指示一个人能够准确地判断和理解事情的重点和关键。
(0)
诗文中出现“事目”的诗词

袁抑之黄门防秋师还

秋风瑟瑟吹旌竿,廷臣护军西出关。

满饮卮酒谢知己,擒戎只在笑谈间。

忆昔胡马辽阳入,长屯短戍无完壁。

烽火夜照蓬莱宫,黎民半死长安陌。

天子履及寝门前,军无见伍张空弮。

本兵已受属镂死,元戎尚拥娇娥眠。

一朝戎酋念巢穴,引马西归卷吹叶。

但道姚种非将才,那知马植为胡谍。

权豪自古难为终,倏忽有诏收奸雄。

天子神明万里外,何况区区掌握中。

妖氛已静狼烟绝,边戍防秋犹未辍。

阃外谁专司马谋,军中须仗辛毗节。

君骑紫马朔方城,挫金伐鼓虏魂惊。

将军勒兵视马首,左顾右盼英风生。

羯胡战败无归路,下马濡毫作飞布。

由来神武不劳师,杕杜承恩岁云暮。

君归解剑服锦衣,手持封事叩彤墀。

上功幕府不相借,戆直惟有君王知。

读君封事目若琰,中行闻之舌应卷。

男儿意气在封侯,投笔却惭班定远。

吾才不是洛阳生,况乃白发垂星星。

禁中颇牧有公等,何须重问《灭胡经》。

(0)

题安乐何心淳草堂旧隐

草亭亭上旧曾邀,窗户凭高结构牢。

浓翠入帘春雨竹,乱红飘席晓风桃。

功名前辈遗鸿爪,文采诸孙有凤毛。

事目前无所与,惟应对客醉挥毫。

(0)

读香奁集诗戏效其体

金铺一闭几春风,咫尺心知万里同。

麝枕何曾禳梦恶,玉壶空解贮啼红。

画愁延寿丹青误,赋欠相如笔墨工。

事目前差自慰,月明还似未央中。

(0)
诗词分类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诗人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张建封 陈敬宗 联元 刘皂 李从周 张翰 李世熊 费密 刘苍 陈少白 董笃行 李吉甫 金地藏 文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