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事目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复杂情况时能够抓住关键问题,以及在决策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聚焦于事情的本质。
- 例句
- 1. 他是一个有事目的人,总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2. 在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要有事目,不被琐碎的细节所迷惑。
- 基本含义
- 指事情的眼睛,即事情的核心或关键。
- 基本解释
(1).名目;事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今府中闕一任,欲以卿补之。事目将定,莫復为言。”《新唐书·李峤传》:“今所察按,準 汉 六条而推广之,则无不包矣,乌在多张事目也?” 明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雍也篇二七》:“上与非上,不可在事目上分。”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书教上》:“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其事目。”
(2).摘要;事情的概况。 宋 胡太初 《昼帘绪论·听讼》:“令每遇决一事,案牘纷委,惮於徧閲,率令吏摘撮供具,谓之事目。” 宋 马永卿 《元城语录》卷中:“ 神宗 谓 金陵 曰:‘前日言章大无谓,司马某岂有此事。’ 金陵 请事目。 神宗 曰:‘置之,谗言不足道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目不识丁”、“目瞪口呆”等,来扩展对于事目这一概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教了我们很多知识,但是我能用事目找到最重要的点,然后记住它们。2. 初中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事目,找到问题的关键,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它们。3. 高中生:考试时,我们要有事目,抓住题目的要点,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4. 大学生:在研究领域,我们要有事目,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创新的研究方向。
- 故事起源
- 事目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贾谊传》中,原文是“贾谊谓张释之曰:‘君之言事无所不见,事之目也。’”。这句话形容了贾谊对张释之的赞赏,认为他能够看到事情的本质和关键。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事目”与“事情的眼睛”进行联想来记忆。将事目视为能够看到事情本质的眼睛,帮助你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事目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事”和“目”。其中,“事”是指事情,而“目”指眼睛,表示能够看到事情本质的能力。
- 详细解释
- 事目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关键或核心部分。它强调了在一个复杂的情况中,能够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事目可以指示一个人能够准确地判断和理解事情的重点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