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负罪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讨论中。例如,一个人在法律上犯下了某个罪行,他就需要负罪承担法律的惩罚和社会的谴责。此外,负罪还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道德上或伦理上犯下错误或过失后感到内疚和愧疚的心情。
- 例句
- 1. 他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决定负罪承担自己的过失。2. 在法庭上,被告人无论有多么强烈的辩解,最终还是要负罪承担自己的罪行。
- 基本含义
- 指承担罪责,背负罪行的责任和后果。
- 基本解释
◎ 负罪 fùzuì
[bear accusation] 负有罪责;身担罪名
负罪潜逃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负罪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法律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念,以及相关的成语和俗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不小心打破了玻璃杯,他知道这是他的错,所以他负罪地跑去告诉妈妈。2. 初中生:小红抄袭了同学的作业,被老师发现后她感到很负罪,决定向同学道歉。3. 高中生:小杰无意间撞倒了路边的自行车,他感到非常负罪,主动赔偿了车主的损失。
- 故事起源
- 负罪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四年》中的一篇文章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申包胥的人,他因为家族的仇恨而策划了一场复仇,最终达到了目的。然而,申包胥在复仇的过程中犯下了许多违背道德和伦理的行为,他深感内疚和愧疚,决定负罪承担自己的罪责。
- 英文翻译
1.【法】 bearing the crime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负罪与背负罪责的意义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背负着一块罪责的巨石,表示他承担了自己的罪行和后果。
- 词语结构
- 负罪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负是动词,表示承担、背负的意思;罪是名词,表示犯罪、过错的意思。
- 详细解释
(1).获罪;背上罪名。《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诸臣伪劫君者,而负罪以出。” 宋 沉俶 《谐史》:“一日 刘氏 谓二子曰:‘国家用兵,敛及下户,期会促迫,刑法惨酷。吾家积钱列屋,坐视乡党之困与官吏之负罪而晏然不顾,於心安乎?’”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革命之中智识阶级负罪不小。”
(2).抱愧;抱歉。 明 归有光 《遗王都御史书》:“虽承明公顾念,不遗衰弃,而亦不能少伸候谢之罪,负罪何可言。” 茅盾 《子夜》五:“﹝ 吴少奶奶 ﹞脸上不禁泛出红晕,眼光里有一种又羞怯又负罪的意味。” 茹志鹃 《百合花》:“‘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