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书函音讯。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书籍·书柬》:“和议再成,界河山而如旧;缄音遽至,指 巩 洛 以为言。”
- 基本含义
- 指保持沉默或不发表意见。
- 详细解释
- 缄音是由“缄”和“音”两个词组成的。缄音的意思是保持沉默或不发表意见。它表示在某种情况下,人们选择保持沉默,不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观点。
- 使用场景
- 缄音常常用来形容某人在决策、争论或争执中选择保持沉默,不发表意见。它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包括会议、讨论、辩论等。
- 故事起源
- 缄音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故事。据说,在古代,有一个官员叫做缄默,他非常聪明,但是在公众场合却总是保持沉默,不发表意见。因此,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形容保持沉默的行为,形成了成语“缄音”。
- 词语结构
- 缄音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缄”是动词,表示“保持沉默”,“音”是动作的对象。
- 例句
- 1. 在这次会议上,他选择缄音,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2. 面对争论,他选择缄音,不与他人争辩。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缄音的发音相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发音“缄音”与“坚印”相似,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坚定地保持沉默,就像印章一样。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学习更多与沉默、保持意见不表达相关的成语,如缄口不言、默不作声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问题的时候,我害羞地缄音了。2. 初中生:在班会上,同学们都在争论,我选择缄音,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观点不被理解。3. 高中生:面对老师的批评,我选择缄音,因为我知道争辩没有意义。4. 大学生:在团队讨论中,我选择缄音,因为我想听听其他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