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感愧常常用于自我反省、道歉或自责的场合,表示对自己的过错或错误感到内疚和惭愧。
- 例句
- 1. 我感愧于没有好好照顾你,对不起。2. 他感愧地向老师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3. 面对自己的过错,她感到无比的愧疚和感愧。
- 基本含义
- 感到惭愧。
- 基本解释
◎ 感愧 gǎnkuì
[feel grateful and shame] 自愧不如的感想(感愧不已)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感愧相关的成语,如“愧对天地”、“惭愧不已”等,以扩展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做错了作业,感愧地向老师道歉。2. 初中生:我对父母的辛苦感到感愧,决定要更加努力学习。3. 高中生:我对自己的无知感到感愧,决心要积极扩展知识面。4. 大学生:我没有尽到组织者的责任,感到非常感愧和内疚。5. 成年人:我对自己的过失感到感愧,决心要改正并向受影响的人道歉。
- 故事起源
- 感愧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卷十一·秦始皇本纪》中。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大兴土木修筑万里长城,导致百姓苦不堪言。秦始皇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后,感到非常惭愧和内疚,于是使用了“感愧”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感愧的发音与“干坤”进行联想,因为感愧往往与道歉、自责等情绪相关,而“干坤”在古代指的是天地万物,意味着广阔无边。通过将感愧与干坤进行联想,有助于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感愧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形式。
- 详细解释
既感激又惭愧。亦指感激或感谢。《晋书·孝友传·孙晷》:“时年饥穀贵,人有生刈其稻者, 晷 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宋 苏轼 《与黄洞秀才书》之一:“寄示石刻,感愧雅意。”《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慨然以尊斋相借,令弟感愧无地。” 叶圣陶 《席间》:“乃蒙我师奖赞,为之作序,感愧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