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诃谴通常用于形容对某人的行为或言论表示不满、不赞同,并通过公开批评或责备来表达这种不满。可以在社交场合、学校、工作场所等各种场景中使用。
- 例句
- 1. 他因为不服从上级的安排而受到了领导的诃谴。2. 他的不负责任的行为遭到了同事们的诃谴。
- 基本含义
- 指公开批评、责备或谴责别人的行为。
- 基本解释
呵斥谴责。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不喜訶谴人交之好恶。” 宋 曾巩 《代人谢余侍郎启》:“疎阔已甚,抵弃未能,輒布听闻,方虞訶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但女奉侍谨,无可蹈瑕;或薄施訶谴,女惟顺受。”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了解更多相关的成语和例句来扩展对“诃谴”的学习。例如,“诃罚”、“诃笑”等成语都与“诃谴”有关,可以一起学习,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诃谴了小明因为他没有完成作业。2. 初中生:同学们诃谴了那个欺负弱小的同学的学生。3. 高中生:老师严厉地诃谴了我们因为我们没有按时交作业。4. 大学生:教授诃谴了那个抄袭的学生,因为他没有遵守学术道德。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诃谴”这个成语。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 故事起源
- 诃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庄子·齐物论》。故事中,齐国有位叫诵黄的人,他在庄子面前诵读黄帝的经典,但读到一个字时,却读成了另一个字。庄子听后大为不满,公开批评并责备了诵黄的错误行为,从而形成了“诃谴”这个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诃”字和“谴”字分别与其含义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诃”字可以联想为“嘲讽”,而“谴”字可以联想为“责备”。通过联想记忆,“诃谴”成语的含义就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
- 词语结构
- 成语“诃谴”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诃”和“谴”。
- 详细解释
- 诃谴是由“诃”和“谴”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诃”意指公开批评、嘲讽;“谴”意指责备、谴责。诃谴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公开批评、责备或谴责别人的行为,表示对他人的不满或不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