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诳语常用于谈论欺骗、谎言或虚假宣传等情境中,可以用来揭露或批评别人的谎言行为。
- 例句
- 1. 他常常用诳语来骗取别人的信任。2. 这个广告充满了诳语,不要轻易相信。3. 我们应该坚守诚信,不使用诳语来欺骗他人。
- 基本含义
- 指虚假的言辞或谎言,用以欺骗他人。
- 基本解释
◎ 诳语 kuángyǔ
[lies;falsehood] 骗人的话
大仙是个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诳语做真。——《西游记》
- 延伸学习
- 可以深入学习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孟子》、《庄子》等,了解更多关于诚信和欺骗的故事和道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说了一个诳语,说他有一只会唱歌的小鸟。2. 小学生:我不喜欢那个同学,他经常用诳语来骗我们。3. 初中生:老师告诉我们,诳语会伤害别人的信任,我们要远离谎言。4. 高中生:政府宣传中的一些诳语让人们产生了误解,我们要理性看待。
- 故事起源
-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名叫项伯的人,他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谎言来欺骗刘邦和其他人。因此,人们将他的谎言行为形容为“诳语”。
- 英文翻译
1.lies; falsehood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诳语”与“欺骗的言语”进行联想,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诳语是一个由两个意义相关的汉字组成的成语。
- 详细解释
(1).说谎话。《参同契》卷下:“惟斯之妙术兮,审諦不誑语。” 唐 白居易 《与济法师书》:“如来是真语,实语,不誑语,不异语者。” 丁玲 《韦护》第一章:“ 柯君 露出一副欲哭的脸,握着他的手不放,非要他同去一遭不行,一分钟也好,他全为要证实他并没有诳语。”
(2).骗人的话。《西游记》第六七回:“倘或那妖精神通广大,你拿他不住,可不是我出家人打誑语么?” 清 王筠 《菉友肊说》:“连篇累牘,尽是誑语。” 茅盾 《有志者》:“出家人不打诳语。先生,实在是你睡性好了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