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应口多用于形容辩论、辩驳或争论等场合。当你在与他人辩论或争论时,如果你的论点有力、合理,使对方无法反驳,你可以说自己“应口”。
- 例句
- 1. 他在辩论中应口如悬,使对方无法反驳。2. 她的演讲非常有说服力,应口如流。
- 基本含义
- 指人言之凿凿,无可辩驳,无从反驳。
- 基本解释
(1).应声出口,随口。形容应对或动作、行为敏捷、迅速。《朱子语类》卷一三八:“ 汪玉山 童穉时, 喻玉泉 令他对七字对云:‘马蹄踏破青青草。’ 玉山 应口对云:‘龙爪拏开黯黯云。’” 明 李东阳 《杨南里传》:“先生幼多疾书,恍惚不能记。六七岁时,忽若有得,随所授,輒应口成诵。”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昝君謨 善射,闭目而射,应口而中。”
(2).犹言言行相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把山海似深恩掉在脑后,转关儿便是舌头,许了的话儿都不应口。”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一折:“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3).适合口味。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敢酒食餚饌不应口么?”
(4).回嘴;顶嘴。《水浒传》第三回:“ 郑屠 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 鲁达 駡道:‘直娘贼!还敢应口!’”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辩论和口才相关的成语,如“口若悬河”、“辩驳”等。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辩论技巧和口才训练方法,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和说服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总是应口如悬,老师都很赞赏他。初中生:在辩论赛中,他的发言非常有力,应口如流,赢得了比赛。高中生:面对老师的质疑,他应口如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大学生:在辩论社团的辩论比赛中,他的辩论水平非常高,应口如悬,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 故事起源
- 应口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是描述古代中国国君与大臣之间的对话。相传,齐国的国君襄公问大臣孔子:“吾欲以言观色,以色观心,以心观志,以志观言,何如?”孔子回答:“君之所欲言,臣之所欲应,曰‘应口’。”这个故事表明了孔子对于君臣之间的对话和言辞的重视。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辩论中,用有力的言辞回答对方,使对方无法反驳,从而形成对“应口”的记忆。
- 词语结构
- 应口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应”是动词,表示回答、应对;“口”是名词,表示言辞、话语。
- 详细解释
- 应口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说话有力、有把握、有说服力,使人无法反驳。它强调说话的人用自己的言辞回答他人,使对方无法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