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犹评定。论定高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引》:“第诸家外古今文人学士单词片藻,品騭尚繁,并欲类从,虑多遗漏,或貽誚於大方。”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读书敏求记>校本》:“《四库提要》深讥 遵王 编次无法,品騭多讹。”
- 基本含义
- 指人品高尚,品德优良。
- 详细解释
- 品骘是由“品”和“骘”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品”表示品德高尚、道德优良,“骘”表示马匹的品质优良。合在一起,表示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像一匹品质优良的马一样。
- 使用场景
- 品骘一词多用于褒义,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值得尊敬和赞美。常用于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
- 故事起源
- 品骘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马术文化。古代人认为,一匹优秀的马匹不仅要有出色的外表和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优良的品质和性格。因此,人们将马的品质与一个人的品德相联系,形成了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品骘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是我们班上的品骘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待人接物方面都非常优秀。2. 她的品骘使得她在职场上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品骘”这个词语。将“品”字与品德高尚联系在一起,想象一个人在品德上非常优秀;将“骘”字与马匹的品质优良联系在一起,想象一匹品质非常好的马。通过这种联想记忆,可以更容易地记住“品骘”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形容人的品德的成语,如“德才兼备”、“品行端正”等。通过学习这些成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对于品德的重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好朋友小明是个品骘的人,他总是乐于助人,大家都很喜欢他。2. 初中生:老师说我们要做一个品骘的人,不仅要学习好,还要有良好的行为举止。3. 高中生: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品骘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影响他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