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承受敌人的进攻或侮辱的情况,也可以用于比喻承担责任或不屈服于压力。
- 例句
- 1. 他在面对困难时始终能负衅顶峰,不屈不挠。2. 这个国家已经负衅了太多的战争和侵略。
- 基本含义
- 指承受敌人的进攻或侮辱。
- 基本解释
亦作“ 负舋 ”。犹负罪;获罪。《后汉书·黄琼传》:“臣至顽駑,世荷国恩,身轻位重,勤不补过,然惧於永殁,负衅益深。”《宋书·武帝纪中》:“ 刘毅 叛换,负衅 西夏 ,凌上罔主,志肆姦暴。”《周书·独孤信传》:“以父负舋,久废於家。” 唐 刘禹锡 《祭柳员外文》:“顾余负舋,营奉方重,犹冀前路,望君铭旌。” 唐 司空图 《观音忏文》:“敢将负衅之身,曲累无私之照。”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负衅相关的成语,例如“负荆请罪”、“负隅顽抗”。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负衅顶峰,勇敢地面对了困难。2. 初中生:在面对挑战时,我们应该负衅勇往直前。3. 高中生:作为一名领导者,他要能够负衅承担责任。4.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负衅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 故事起源
- 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与楚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负衅”联想为“负责任的心脏”,表示承担责任并且不屈服于压力。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
- 详细解释
- 负衅源自于《战国策·齐策一》中的故事。战国时期,齐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关系紧张。有一天,楚国的使者到齐国贵族家中做客,却因为一只雄鸡的鸣叫声而感到非常愤怒。楚国使者认为齐国人的雄鸡是在嘲笑他们楚国的君主。于是,楚国使者要求齐国贵族负起这个侮辱的责任,而齐国贵族则婉言拒绝。这个故事中的“负衅”意味着承受敌人的进攻或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