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奇特的节操。《史记·萧相国世家论》:“ 萧相国 何 于 秦 时为刀笔吏,録録未有奇节。” 宋 苏轼 《上韩太尉书》:“ 东汉 之末,士大夫多奇节而不循正道。” 高旭 《侠士行》:“深沉好读书,少小励奇节。”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品德高尚、行为正直,不受外界诱惑的节操和原则。
- 详细解释
- 奇节是由“奇”和“节”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奇”表示特殊、稀有,而“节”表示节操、原则。奇节指的是人们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影响,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 使用场景
- 奇节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境、考验或诱惑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不被诱惑所动摇。也可以用来赞美那些有高尚品德的人。
- 故事起源
- 奇节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描述的是魏其武安侯魏贤的故事。相传,魏贤在秦朝时期,曾受到秦始皇的宠幸,但他坚守自己的原则,拒绝了秦始皇的宠幸和贿赂,最终被贬为民。他的坚持和高尚品德被后人称为“奇节”。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在困境中展现出了奇节的品质。2. 她对金钱的态度始终保持着奇节。3. 面对利益的诱惑,他始终保持着奇节不移。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奇节”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困境中,身边围绕着各种奇怪的事物,但他仍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展现出奇节的品质。
- 延伸学习
- 进一步学习可以了解其他有关高尚品德和道德的成语,如“正直无私”、“忠诚正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考试时,我坚守奇节,没有抄袭。2. 初中生:面对同学的诱惑,我选择了坚守奇节,没有参与欺凌。3. 高中生:我将奇节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保持高尚的品德。4. 大学生: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我会坚守奇节,不让自己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