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引咎自责。《左传·庄公十一年》:“ 禹 汤 罪己,其兴也悖焉。”《旧唐书·代宗纪》:“朕所以驭朽悬旌,坐而待曙,劳怀罪己之念,延想安人之策。”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何 高祖 惟知杀人,而曾不罪己也。”
- 基本含义
- 自己承认自己的过错,自责自己的错误。
- 详细解释
- 罪,指过错或罪行;己,指自己。罪己表示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过错产生自责和悔过之心。
-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劝诫别人要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并积极采取纠正措施。
- 故事起源
- 《论语·为政》中有一则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子问孔子如何才能做到无过错,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器。”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将过错归咎于他人的,他会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自责自己的过错。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但他能够罪己并且及时改正。2. 领导在会议上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示要罪己反思。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罪己”这个成语与自责和悔过的心理状态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犯错后,能够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积极进行反思和改正。
-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与自责、悔过相关的成语,如“自助者天助”、“反省三思”等,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中作弊了,我应该罪己并向老师道歉。2. 初中生:我对朋友说了伤人的话,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罪己并向朋友道歉。3. 高中生:我没有好好复习,考试没考好,我意识到是自己的责任,应该罪己并找出问题。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您全面了解和学习“罪己”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