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人民公社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集体主义社会组织形式,可以用于讨论农村集体经济、集体劳动和集体生活的话题。
- 例句
- 1. 在人民公社时代,农民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2. 他们的父辈曾经在人民公社里工作过,亲身经历了集体化的过程。
- 基本含义
- 指以农村为基础,集体经济为主导,集体生活为特点的农村社会组织形式。
- 基本解释
全称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五八年在我国农村建立起来的政社合一的组织,既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又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政经分离的原则,人民公社已转变为农村单纯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不再具有基层政权组织的职能,这一职能已由重新建立的农村乡镇政府机构所取代。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农村集体化运动和人民公社的历史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学校举办了一次人民公社活动,大家一起种菜、打扫卫生。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发展。3. 高中生:人民公社的实行对中国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 故事起源
- 人民公社是中国在农村集体化运动中产生的一个重要概念。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中国政府启动了农村集体化运动,希望通过组建人民公社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然而,人民公社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包括生产力下降、集体生活质量下降等,最终在1980年代初被逐步废除。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将“人民”联想为农民群众,将“公社”联想为集体经济组织形式,这样就能够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人民公社是由“人民”、“公社”两个词组成的。其中,“人民”指的是广大农民群众,表示集体的、群体的意思;“公社”指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 详细解释
- 人民公社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于1958年至1983年间实行。人民公社是由农民自愿组成的,实行集体所有制和集体劳动,农民通过集体劳动和集体生活来实现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集体所有制、集体劳动和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