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情感和智慧,不懂得与人相处,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或言语不合适,不得体。
- 例句
- 1. 他虽然聪明,但是对人情世故一点也不懂,真是个木母。2. 这个人说话总是直来直去,完全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个木母。
- 基本含义
- 指不通情理,不通人情世故的人。
- 基本解释
(1).《初学记》卷十七引 晋 孙盛 《逸人传》:“ 丁兰 者, 河内 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髣髴亲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后因称 汉 代 丁兰 所刻其母之木像为“木母”。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顾 丁兰 其何人,家 河内 之 野王 ……刻木母以供事,常朝夕而在傍。”
(2).泛指所刻生母之木像。《南史·梁纪下·元帝》:“﹝ 元帝 ﹞始居 文宣太后 忧,依 丁兰 作木母。”
(3).“梅”字可拆为木、母二字,故以称梅。 唐 元结 《演兴·初祀》诗:“山之乳兮葺太祠,木孙为桷兮木母榱。” 元 无名氏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贵显·称旨除官》:“﹝ 宋神宗 问 叶涛 ﹞曰:‘自山路来木公木母如何?’ 涛 曰:‘木公正傲岁,木母正含春。’木公,松也;木母,梅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人情世故、人际关系有关的成语,例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知人知面不知心”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不喜欢和小红一起玩,因为小红总是不懂得与人相处,真是个木母。2. 小学生:我班上有个同学不善于交流,经常不懂得别人的意思,我们都叫他木母。3. 初中生:班里有个同学很聪明,但是对人情世故一点也不懂,大家都说他是个木母。4. 高中生:他在学习上非常优秀,但是在人际关系上总是不得体,真是个木母。5. 大学生:他虽然是个天才,但是在人际交往中总是表现得很笨拙,大家都说他是个木母。
- 故事起源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淮阴侯刘邦的母亲曾经给他写信,劝他不要轻易相信人,不要将自己的心思完全表露出来。刘邦看到信后,将信纸烧了,表示不同意母亲的意见。后来,刘邦在政治上受到了不少挫折,他才明白母亲的话是对的,于是感到自己像一块木头一样,没有智慧,没有情感。后来,人们就用“木母”来形容那些不通情理、不通人情世故的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木头上面长着一个母亲的脸,表示这个人没有情感和智慧,不懂得与人相处。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木和母。
- 详细解释
- 木母是由“木”和“母”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的“木”表示木头,指的是没有情感、没有智慧的意思;而“母”则表示母亲,是对女性的称呼。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一个人没有情感和智慧,不懂得人情世故,不通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