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不一一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合,特别是在描述事物繁多、处理繁琐的情况时。比如,在工作中,当一件事情需要处理大量细节或涉及很多方面时,可以使用不一一来表示不逐个处理,而是整体考虑;在日常生活中,当朋友问你要不要一一列举你的兴趣爱好时,你可以用不一一来表示不逐个列举,而是一起说出来。
- 例句
- 1. 他家养了很多宠物,猫狗都不一一数了。2. 这些问题太多了,没时间一一回答。
- 基本含义
- 不一个一个地,不逐个地
- 基本解释
不详细说。旧时书信结尾常用语。 晋 王羲之 《问慰诸帖》上:“足下知消息,今故遣问,使至具示之,力书不一一, 王羲之 白。” 宋 车若水 《脚气集》卷上:“ 王右军 帖多於后结写不具,犹言不备也,有时写不备。其不具草书似不一一。 蔡君謨 帖并写不一一,亦不失理。”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数量和繁琐有关的成语,如“一丝不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养了好多鱼,不一一数太麻烦了。2. 初中生:这些问题太多了,老师没法一一回答。3. 高中生:我收到了很多生日礼物,感谢大家,不一一说了。
- 故事起源
- 不一一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孟子·公孙丑上》。故事中,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之道,岂特七十者所能知也?少而不学,老而无识,是谓君子之道乎?”孟子回答说:“君子之道,一而已矣。孔子学《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孔子学《易》六十四卦,授之以政,不达;使孔子学礼乐,授之以政,不达。庶几,及其至也,天下之至道也。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易》,无以言;学礼乐,而不达于政,亦无以言。’是故君子不学不识,亦无以言。”这段故事表达了孟子的观点,即君子之道并不在于学习过多的知识,而在于掌握一种至道。后来,人们将孟子的回答“一而已矣”演变为成语“不一一”。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一一”理解为一个一个的意思,再加上“不”的否定,来记忆不一一这个成语的含义。也可以通过与繁琐、数量众多的事物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相同的“一”字组成,中间加上“不”字。
- 详细解释
- 不一一是一个表示不一个一个地、不逐个地的成语。它强调不逐个列举或处理事物,而是整体地看待或处理。这个成语常用来表示事物数量众多或繁琐,无法一一列举或处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