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梗议的词语解释
梗议的意思
拼音:gěng yì    注音:ㄍㄥˇ ㄧˋ
基本解释

(1).谓持反对意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今主上当极,太母垂帘,将復见太平,天下咸以为是。如 张侍郎 处侍从,尝建立,何事而敢梗议?”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二章:“如 美国 初立宪法联合大政府之时,诸州尚多梗议,难於施行。”
(2).指反对的意见。 郭孝成 《福建光复记》:“难免无一二无识之徒,横生梗议,遂特行文佈告,俾得速行反正。”

基本含义
指对某个问题或事情的真相心知肚明,却故意装作不知道,不表态或不表露出来。
详细解释
梗议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由“梗”和“议”两个字组成。“梗”意为心知肚明、明白无言,表示对某个问题或事情的真相心里有数;“议”意为讨论、表态,表示故意不表态或不表露真相。梗议常用来形容人在某种情况下明知道答案或真相,却故意不表态或不表露出来。
使用场景
梗议多用于形容人在某些敏感或重要场合中故意保持沉默或不表明立场。例如,当有人提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有些人可能明知道答案或真相,但故意不表态或不表露出来,以避免争议或责任。梗议也可以用来形容政治家或领导人在某些敏感问题上故意保持沉默或含糊其辞。
故事起源
梗议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不太清楚,但它的含义和用法在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中非常常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保持沉默和不表明立场被视为一种智慧和策略,有时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梗议成语的出现可能是对这种观念的一种表达。
词语结构
梗议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1. 他对这个问题梗议不表,让大家都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2. 领导在会议上对这个提案保持梗议,没有明确表态。
记忆技巧
记忆梗议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 将“梗”字与“心知肚明”联系起来,表示明白无言。2. 将“议”字与“讨论”联系起来,表示不表态或不表露真相。
延伸学习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成语的用法和相关的文化背景,可以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书籍或参考专门的成语词典。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我谁偷了苹果,我梗议不表,因为我不想告诉老师。2. 初中生:班里有个同学被偷了钱包,大家都知道是谁,但大家都梗议不表。3. 高中生:在课堂上,老师问了一个很难的问题,大家都梗议不表,因为没有人敢回答。4. 大学生:在学生会的会议上,有人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议题,大家都梗议不表,不愿意表明立场。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您有帮助!
(0)
诗文中出现“梗议”的诗词

萧道长质夫见顾奉别一诗

葵藿倾太阳,草莽共帝臣。

嗟予与夫子,各为东西人。

拔茅事明主,心迹两相亲。

峨峨冠危冠,脩脩拖长绅。

纠弹司纪宪,顶踵沐皇仁。

抚衷知感激,就列敢逡巡。

入台未十日,君疏耿前陈。

旁观咸缩颈,梗议一时伸。

效颦缄短章,排阍干紫宸。

狂谬自速辜,赫劳帝怒嗔。

狱户寒无春,阴阴昼旻旻。

揣分甘一死,奚能植躬身。

君时事营救,嗷嗷焦口唇。

罪重不可贳,末减充编民。

失势落九天,归耕瘴海滨。

结蓑学渔钓,买斧事蒸薪。

昨宵梦京国,辇路扬清尘。

君门邈九重,徒然愁我神。

抟风杀羽翮,欲进诚无因。

君今衔使命,前茅光八闽。

前日寄书来,此意良已勤。

遥遥双旆旌,早晚到城闉。

州民异礼数,服野方山巾。

公门不可入,此意将何申。

君复惠然来,舆马光四邻。

平生重意气,别久意弥真。

经济须贤达,迂愚甘隐沦。

努力各自爱,致远无缁磷。

(0)

诸将五章·其一

拱卫神畿海镜清,烽烟不到慕容城。

敢来内地窥天府,谁遣中官饷虏兵?

先夺有声悲梗议,庸才无济苦邀名。

高宗遗策煌煌在,肯与臣佗结滥盟?

(0)
诗词分类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诗人
刘皂 李从周 张翰 李世熊 费密 刘苍 陈少白 董笃行 李吉甫 金地藏 文秀 魏良臣 柳开 李充 章良能 李亨 陈璚 曹振镛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