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谓持反对意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今主上当极,太母垂帘,将復见太平,天下咸以为是。如 张侍郎 处侍从,尝建立,何事而敢梗议?”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二章:“如 美国 初立宪法联合大政府之时,诸州尚多梗议,难於施行。”
(2).指反对的意见。 郭孝成 《福建光复记》:“难免无一二无识之徒,横生梗议,遂特行文佈告,俾得速行反正。”
- 基本含义
- 指对某个问题或事情的真相心知肚明,却故意装作不知道,不表态或不表露出来。
- 详细解释
- 梗议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由“梗”和“议”两个字组成。“梗”意为心知肚明、明白无言,表示对某个问题或事情的真相心里有数;“议”意为讨论、表态,表示故意不表态或不表露真相。梗议常用来形容人在某种情况下明知道答案或真相,却故意不表态或不表露出来。
- 使用场景
- 梗议多用于形容人在某些敏感或重要场合中故意保持沉默或不表明立场。例如,当有人提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有些人可能明知道答案或真相,但故意不表态或不表露出来,以避免争议或责任。梗议也可以用来形容政治家或领导人在某些敏感问题上故意保持沉默或含糊其辞。
- 故事起源
- 梗议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不太清楚,但它的含义和用法在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中非常常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保持沉默和不表明立场被视为一种智慧和策略,有时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梗议成语的出现可能是对这种观念的一种表达。
- 词语结构
- 梗议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 1. 他对这个问题梗议不表,让大家都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2. 领导在会议上对这个提案保持梗议,没有明确表态。
- 记忆技巧
- 记忆梗议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 将“梗”字与“心知肚明”联系起来,表示明白无言。2. 将“议”字与“讨论”联系起来,表示不表态或不表露真相。
-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成语的用法和相关的文化背景,可以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书籍或参考专门的成语词典。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我谁偷了苹果,我梗议不表,因为我不想告诉老师。2. 初中生:班里有个同学被偷了钱包,大家都知道是谁,但大家都梗议不表。3. 高中生:在课堂上,老师问了一个很难的问题,大家都梗议不表,因为没有人敢回答。4. 大学生:在学生会的会议上,有人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议题,大家都梗议不表,不愿意表明立场。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