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进寸退尺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做决策时的犹豫不决,或者在处理问题时反复无常的行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没有果断性和坚定性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团体或组织在处理事务时的迟疑不决。
- 例句
- 1. 他在做决策时总是进寸退尺,不敢下决心。2. 这个团队在处理问题时总是进寸退尺,效率很低。
- 基本含义
- 比喻做事不知进退,反复无常。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文章或者参加讨论来进一步理解进寸退尺的含义和用法。此外,你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比如进退两难、犹豫不决等,来扩展你的词汇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时进寸退尺,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答案。2. 初中生:他在面对困难时总是进寸退尺,缺乏决断力。3. 高中生:政府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一直进寸退尺,导致事情越来越复杂。4. 大学生:在职场上,我们不能进寸退尺,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5. 成人:对于人生的选择,我们不能进寸退尺,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 故事起源
- 进寸退尺最早见于《庄子·外物》:“故进寸,退尺,此宜进者退,宜退者进。”这句话是庄子对于进寸退尺的解释。在古代,进寸退尺是用来形容做事犹豫不决、反复无常的人的。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进寸退尺的意思,想象一个人在前进时只走了一小段距离,然后又退回了一大段距离。这种来回的行为就是进寸退尺的表现。
- 词语结构
- 进寸退尺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进寸”和“退尺”。其中,“进”表示前进,寸是长度单位,表示一小段距离;“退”表示后退,尺是长度单位,表示一大段距离。寸和尺都是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
- 词语解释
- jìn cùn tuì chǐ ㄐㄧㄣˋ ㄘㄨㄣˋ ㄊㄨㄟˋ ㄔㄧˇ
进寸退尺(進寸退尺)
(1).进一寸,退一尺。语本《老子》:“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比喻得不偿失。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薄命不幸,动遭谗谤,进寸退尺,卒无所成。” 元 揭傒斯 《过吕梁宿云梦城下遂与诸公分韵赋诗予得黄字》:“东西鱼贯牵百丈,进寸退尺奋且僵。” 清 许承钦 《吕梁洪》诗:“復闻飞輓越长津,两岸槎牙横铁綆;进寸退尺百夫争,失势存亡寄俄顷。”
(2).谓进退。 明 卢象昇 《剿寇第二要策疏》:“两军对垒,旗鼓相当,进寸退尺之间,便分胜败。”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