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们在争论和争斗中无法停止的情况。例如,在法庭上,两方当事人可能会因为意见不合而讼鹿不休;在家庭、工作场所或学校,人们也可能因为争议而争吵不休,无法达成共识。
- 例句
- 1. 他们两个人因为这个问题讼鹿不休,争论了整整一个晚上。2. 这两个政治家在辩论中讼鹿不休,无法达成共识。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因为争议而争论不休,仿佛两只鹿在争斗。
- 基本解释
《列子·周穆王》:“ 郑 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者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后以“讼鹿”为计较名利得失之典。 宋 宋祁 《昼寝》诗:“梦柯向费论荣辱,讼鹿何烦竞有无。”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讼鹿相关的成语,如“讼师”、“讼讧”等,以扩大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有两个同学因为一本书的归属问题讼鹿不休。2. 初中生:她和她的朋友因为一个游戏的规则问题讼鹿不休,最后还是解决不了。3. 高中生:我们班上的两个同学因为一个项目的分工问题讼鹿不休,导致整个项目进度受阻。4. 大学生:两个社团的成员因为一个活动的策划问题讼鹿不休,最后只能取消活动。5. 成年人:他们两个邻居因为一棵树的树枝问题讼鹿不休,最后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 故事起源
- 讼鹿的故事起源于《淮南子》这本古代著作。据说,淮南王刘安曾经问一位智者:“为什么人们在争论时会像鹿一样争斗不休?”智者回答说:“这是因为人们争执时,像两只鹿一样互相冲撞,直到有一方屈服。”于是,讼鹿成为了形容争论不休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讼鹿的形象与两只鹿争斗的情景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两只鹿用角互相撞击,无法停止,这样可以帮助记住讼鹿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讼和鹿。
- 详细解释
- 讼鹿是一个比喻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因为争议而争吵不休的情景。它源自于古代有关鹿角的法律规定,当两只鹿在争斗时,它们会用角互相撞击,直到有一只鹿被撞死或受伤为止。因此,讼鹿比喻人们在争辩时争斗不休,无法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