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惯例;通例。《新唐书·卫次公传》:“子之祖,勋在王府,寧限常格乎?”《明史·顾锡畴传》:“拔异才而不拘常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女见之喜,优礼逾於常格。”
(2).诗文、绘画、书法等艺术的习见的或平常的格调。 宋 欧阳修 《内制集序》:“其屑屑应用,拘牵常格,卑弱不振,宜可羞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即当摆脱常格,夐出不测之语。” 明 乔世宁 《何先生传》:“先生德性纯明,言仪雍雅,杯酒谈笑间,诗文立就,作字復秀拔奇劲,逈出常格。”
- 基本含义
- 指人行为或态度一贯、不易改变。
- 详细解释
- 常格是由“常”和“格”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常”表示一贯、经常,指持久不变;“格”表示形式、规格,指标准、准则。常格的意思是指人的行为或态度一贯,不易改变。它强调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保持自己一贯的作风和原则,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 使用场景
- 常格一词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举止。它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持一贯的准则和原则,不受外界诱惑或压力的影响。例如,在职场上,一个具有常格的人会始终遵守职业道德,不受利益驱使而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情;在生活中,一个具有常格的人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不随波逐流。
- 故事起源
- 常格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无具体的故事可考。它是根据汉语中的常用字“常”和“格”组合而成的,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或态度一贯、不易改变。
- 词语结构
- 常格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质和行为举止。
- 例句
- 1. 他一向以正直著称,是个常格的人。2. 在困境中,他仍然保持着常格,不为利益所动。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记忆技巧来记忆常格这个成语:1. 将“常格”这个成语与“常规”进行联想,常规表示一种固定的规则或准则。常格也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态度一贯、不易改变。通过联想,将“常格”与“常规”联系在一起,有助于记忆。2. 可以将“常格”拆分成“常”和“格”两个字分别记忆。将“常”与“一贯”联想,表示一个人的行为一贯不变;将“格”与“规则”联想,表示一个人的行为遵循某种规则或准则。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想进一步学习成语常格,可以参考以下内容:1. 查阅相关的词典或成语辞典,了解更多有关常格的例句和用法。2. 阅读与常格相关的文章或故事,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3. 练习使用常格这个成语,尝试造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4. 研究其他与常格相似的成语,比如“一如既往”、“始终如一”等,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常格的学生,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2. 初中生:作为班长,他一直保持着常格,对待每个同学都公平对待。3. 高中生: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他保持着常格,坚持每天规律学习。4. 大学生: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他始终保持着常格,不受外界干扰而改变自己的原则。5. 成年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他都是一个常格的人,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