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唐 代选拔人才的考试项目之一。考察其审定文字的能力以断定其文理是否优长。《新唐书·选举志下》:“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有个姓 刘 的,是个应袭公子,到京师袭荫求官……吏部试判已毕,道是必成。”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判》:“试判起於 唐高宗 时,初吏部选才,将亲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案牘疑议,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亦曰‘超絶’。”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
- 基本含义
- 指对案件进行初步审判或试探性判断。
- 详细解释
- 试判是由“试”和“判”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试”表示初步尝试或试探,而“判”表示判断或审判。试判在法律领域常用,指对案件进行初步审理和判断,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审判。它也可以用于一般情况下,表示对事物进行初步评估或判断。
- 使用场景
- 试判常用于法律和司法领域,可以形容法官对案件进行初步审理和判断的情况。此外,它也可以用于其他场合,如对人的品德、能力等进行初步评估或判断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关于试判的故事起源较难考证,但它与法律和司法有关,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审判程序。
- 词语结构
- 试判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试”和动宾短语“判”组成。
- 例句
- 1. 法官对这个案件进行了试判,决定将其提交更高级法院审理。2. 在对学生进行试判后,老师决定给予他们更多的挑战。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试判”这个成语与法官审理案件的场景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法官在庭审中对案件进行初步判断的情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法律和司法相关的成语和词汇,了解更多与审判、判决等相关的表达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的作业进行了试判,决定给我们一个奖励。2. 初中生:我们班上一位同学违反了学校规定,老师对他进行了试判,决定让他写检讨书。3. 高中生:在大学申请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被试判,决定是否被录取。4.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老板会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试判,以决定是否留用我们。5. 成年人: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会对应聘者进行试判,以选择最适合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