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 guǎn níng gē xí ㄍㄨㄢˇ ㄋㄧㄥˊ ㄍㄜ ㄒㄧˊ
管宁割席(管寧割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管寧 、 华歆 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 寧 读如故, 歆 废书出看, 寧 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寧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 基本含义
- 指断绝与旧友的关系,不再交往。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彻底断绝关系,不再交往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管宁是一个有名的辩论家。有一次,管宁与朋友一起坐在席子上辩论,辩论过程中,朋友不断打断管宁的发言,甚至侮辱他。管宁十分生气,当即割断了与朋友的席子,表示彻底断绝关系。
- 词语结构
- 主语+谓语+宾语
- 例句
- 1. 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最终也只能管宁割席。2. 在商业合作中,如果发现对方不诚信,我们应该果断地管宁割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坐在一张席子上,突然席子被割断,表示与对方彻底断绝关系。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管宁的思想和辩论技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小明原来是好朋友,但是他欺负我,我决定管宁割席。2. 初中生:我和同桌经常吵架,最后我们决定管宁割席,不再坐在一起。3. 高中生:我和以前的朋友已经有很多矛盾,我们决定彻底断绝关系,管宁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