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寒涩这个成语常用于文学评论、写作指导等领域。可以用来形容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难以理解,难以读懂,或者形容一个人的文字表达不够清晰明了。
- 例句
- 1. 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太寒涩了,让人看得一头雾水。2. 他的文字总是寒涩难懂,读起来很费劲。
- 基本含义
- 形容文辞、文章等冷淡、晦涩,不易理解。
- 基本解释
(1).形容寒气凝聚。谓严寒。 宋 孔平仲 《二十二日大风发长芦》诗:“云气作冥晦,气候变寒涩。”
(2).形容诗文艰涩不流畅。 宋 吴坰 《五总志》:“ 蜀 僧 鸞 鄙, 贾岛 寒涩。”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三:“观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於寒涩。”
(3).犹寒酸。贫困,困窘。 清 薛雪 《一瓢诗话》:“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寒碜”、“寒酸”等,来扩大对寒冷、冷淡等概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篇课文写得太寒涩了,我都不知道在说什么。2. 初中生:我觉得这篇小说的结尾有点寒涩,不太好理解。3. 高中生:老师批改我的作文时说我的表达有点寒涩,需要改进。
- 故事起源
- 寒涩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出自东汉时期文学家和评论家刘向的《文心雕龙·质疑篇》。刘向在这篇文章中提到,“寒涩”这个词用来形容文字难以辨认,读起来冷淡晦涩。后来这个成语逐渐广泛应用于文学评论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寒涩的发音"hán sè"与“汗色”进行联想。想象在寒冷的天气里,人们的脸上因为寒冷而变成了汗色,表情也变得冷淡、晦涩。
- 词语结构
- 寒涩是由两个形容词构成的成语,寒和涩。
- 详细解释
- 寒涩是由“寒”和“涩”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寒指冷冽,涩指严肃。寒涩形容文辞、文章等冷淡、晦涩,不易理解。它主要用来形容文字或言辞的冷淡、晦涩,常常指文笔拗口,难以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