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释服常用于形容对他人的学识、才能或者威望深表敬佩,毫无疑问地接受他们的观点或者意见。在工作场合,可以用来形容对上级的决策或者领导才能的敬佩和顺从。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对长辈、师长或者有经验的人的敬佩和顺从。
- 例句
- 1. 我对老师的学识和智慧深感敬佩,完全释服于他的教导之下。2. 领导的决策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应该释服于他们的决策并全力配合。3. 他的演讲技巧和表达能力令人叹为观止,让所有听众都心悦诚服地释服于他的才能。
- 基本含义
- 表示尊敬、服从并心悦诚服。
- 基本解释
(1).脱去朝服。《仪礼·乡饮酒礼》:“主人释服,乃息司正。” 郑玄 注:“释朝服,更服玄端也。”
(2).除去丧服。谓除丧。《史记·孝文帝本纪》:“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两宫,皆当泣涕。” 宋 叶适 《兵部尚书徽猷阁学士赵公墓志铭》:“﹝ 赵公 ﹞释服,知 扬州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尊敬、服从相关的成语,如“心悦诚服”、“顺从”等。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和文章来加深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讲解的知识真有趣,我完全释服于她的教学方法。2. 初中生:学校组织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我们应该释服于学校的安排并积极参与。3. 高中生:老师的讲座内容深入浅出,我对他的学识和智慧感到非常敬佩,完全释服于他的教导之下。4. 大学生: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对我的研究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对他的才能深感敬佩,完全释服于他的指导之下。
- 故事起源
- 释服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中的一则故事。公元前525年,吴国国君阖闾攻打越国,越国国君勾践被迫投降。阖闾见到勾践时,被勾践的才智和气度所折服,毫不犹豫地释放了他。后来,勾践励精图治,终于在十年后重新夺回了失去的领土。这个故事表达了释服的含义。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释服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被束缚住,然后突然被解开,心情变得开放和豁达,表示他对某人的才智或者观点心悦诚服。
- 词语结构
- 释服是一个动宾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释服是由“释”和“服”两个词组成的成语。“释”意为放下、解除束缚,表示心境开放、豁达;“服”意为服从、顺从,表示心甘情愿地接受。释服的含义是指对他人的智慧、威望或者道理心悦诚服,毫无怀疑地接受和依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