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撑拒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压力或诱惑时,坚决拒绝妥协、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 例句
- 1. 面对贿赂的诱惑,他毫不犹豫地撑拒了。2. 尽管遭受了巨大的压力,他仍然撑拒了不公正的要求。
- 基本含义
- 指坚决拒绝,毫不妥协。
- 基本解释
亦作“撑拒”。亦作“撑距”。1.撑持;支撑。 汉 蔡琰 《悲愤诗》:“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唐 柳宗元 《问答·晋问》:“其高壮则腾突撑拒,聱岈鬱怒。”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战马嘶鸣失主归,横尸撑距无能识。”
(2).抵抗;反抗。 宋 岳珂 《桯史·万春伶语》:“揖者不服,撑拒滕口。” 清 唐孙华 《观宴高丽使臣》诗:“ 隋 唐 屡驾未成功,终凭絶塞相撑拒。”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十二章:“ 倪克荣 各部,小有撑拒,即冰消瓦解。”
(3).挣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忽其人蹶然而走,以手作撑拒状。” 鲁迅 《坟·人之历史》:“高山之颠,实见鱼贝,足为故海之徵,而化石为形,大率撑拒惨苦,人可知其变之剧矣。”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坚决拒绝相关的成语,例如“坚贞不屈”、“毫不妥协”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撑拒了同学给我传纸条的请求,因为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2. 初中生: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他撑拒了放弃梦想的念头,继续努力学习。3. 高中生:在选课时,我撑拒了家长的意见,选择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科目。4. 大学生:他撑拒了朋友的诱惑,没有参与赌博活动,保持了自己的清白。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撑拒”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撑拒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故事中,淮阴侯刘邦曾经派遣人前往楚国向楚王求和,但楚王拒绝了他的请求。刘邦感到非常愤怒,决定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向楚王低头。因此,撑拒成为了形容坚决拒绝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撑拒”联想为一个人站在悬崖边,用手撑住悬崖的边缘,拒绝被拉下去。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撑拒的含义,即坚决拒绝、不屈服。
- 词语结构
- 撑拒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撑”为动词,表示支撑、支持,“拒”为动词,表示拒绝、不接受。
- 详细解释
- 撑拒是由“撑”和“拒”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撑,指支撑、支持;拒,指拒绝、不接受。撑拒表示坚定地拒绝、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