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旧时毎夜分为五个更次。晚七时至九时为“初更”。 宋 孙光宪 《临江仙》词:“暮雨凄凄深院闭,灯前凝坐初更。” 宋 范成大 《烧火盆行》:“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水浒传》第五回:“约莫初更时分,只听得山边锣鸣鼓嚮。”
- 基本含义
- 指天黑后到夜深人静时的第一次敲鼓点。
- 详细解释
- 初更源自古代的夜间巡逻制度,官府设有鼓楼,每天天黑后到夜深人静时,巡逻员会敲鼓报时,作为一天工作的结束和新一天的开始。因此,初更成为了指代时间的词语。
- 使用场景
- 初更通常用于形容天黑后的时刻,也可以用来比喻某个事物或现象的开始。
- 故事起源
- 初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夜间巡逻制度。在古代,初更是官府设立的一种巡逻制度,用于维护治安和安全。每天天黑后,巡逻员会登上官府设立的鼓楼,敲鼓报时,以示一天工作的结束和新一天的开始。
- 词语结构
- 初更是由“初”和“更”两个字组成的。其中,“初”表示开始,“更”表示敲鼓报时。
- 例句
- 1. 天色渐晚,初更时分,巡逻员敲响了鼓楼上的鼓。2. 在初更的时刻,城市的灯火开始闪烁,夜生活也逐渐展开。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初更与夜晚的开始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自己站在鼓楼上,敲响鼓声宣告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巡逻制度和官府的相关知识,以及其他与时间相关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每天傍晚,当初更的钟声响起,我就知道该回家了。2. 初中生:初更时分,城市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3. 高中生:初更的时候,我总是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一天就这样过去了。